元朝,郭守敬:那边气候炎热,平原地区的水利工程确实不太适用于这样的地方。

【坎儿井利用暗渠引取地下潜流,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

看着视频里展示的坎儿井结构示意图及一些人取水的画面,对水利工程有所研究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原理。

战国时期,西门豹:这种地形,这样的结构,妙啊!

战国时期,李冰:以后有类似地势的地方也可以考察一下,看能不能也用这样的结构,这对于没有河流经过的地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元朝,郭守敬:果然,这就是西北地区的井渠了,这样的地区就适合使用这样的水利,可以减少地表水流失,对地面的破坏也比较小,发明这种方法的人真的厉害。

已经有坎儿井的时期的人:咦,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就在用的东西吗?就是有些取水的地方没有后世修整得如此光滑,我们居然和千年后的人站在一样的地方取水,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

后面一段是主持人向一个讲解员讲解挖坎儿井的选址和要求,看着一大片戈壁荒滩、背后白雪皑皑的天山以及讲解员细致的解说,很多人明白了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这积雪,如果可以在化了之后都供给附近的人,这荒漠都可以变成绿洲了。

秦朝,秦始皇:不知道这些土包是做什么用的?

【每年春夏季,天山上积攒了大量的积雪和雨水,他们流下山谷,渗入戈壁滩下面。】

【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挖井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到它的水源走向,然后隔一定距离打一口竖井。竖井深浅不等,由低到高,地面上每个土坑下面就是一条竖井。】

战国时期,西门豹:还是得有这样的自然条件才可以修建这种坎儿井。

战国时期,李冰:寻找水源走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来这个坎儿井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建成的,估计是花了好多代人的心血。

秦朝,秦始皇:这个土包原来是这个竖井所在的位置,这种方法就比较好知道竖井所在的位置了,挺不错的。

【挖井人通过竖井深入到地底深处,修通暗渠,把竖井沟通起来,水就可以被引到地下。同时竖井又成为了地下挖渠时的通风口和出土口。把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就可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农田,形成了一条无动力的地下水运输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