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墨子:这些氯化钠里面有能让它发光的东西吗?而且干燥的时候不亮,加水才亮起来,这是什么原理?

东晋,葛洪:这个石墨和书写的那个墨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明朝,朱厚照:咦?这个实验看起来很好玩。

很多人被这个小实验引起了兴趣。

接下来他们看到氯化钠被换成了硝酸钾,加水后灯泡也亮了起来。

北宋,沈括:这就是所谓的导电?

罗老师:“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可以导电,固体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和清水都不可以导电,为了对比,我们再看几个实验。”

做完几个实验后,罗老师总结:“我们把这种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接下来的时间,听课的人知道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钠离子、氯离子等名词,还听到什么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等,这些东西听得古人们云里雾里的。

反正他们已经晕了,等罗老师讲到后面的离子反应的时候,看着那些化学方程式,很多人都沉默了,这已经不是他们能听懂的范围了。

不过还是有人在努力理解的。

春秋时期,墨子:平时看到的一些物质之间的变化是不是就是这些离子在发生交换?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离子?

北宋,沈括:我理解的就是物质被细分到了非常小的单位,它们以这个离子的形式存在,这些离子之间会发生一些作用,用化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化学反应。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虽然无法完全理解,有些人还是把罗老师讲到的内容努力记了下来,尤其是那些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