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语文课是几篇人物通讯连讲,第一个人就是袁老。讲完袁老,接着讲了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的销售员。
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观看直播的人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三个人放在一起讨论。
宋老师总结:“这三篇人物通讯都是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老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寻找他梦想中的水稻;销售员面对不讲理的客户时是怎么处理的,他下班后累得上个楼梯都需要扶墙;科学家包里面一张又一张的小纸条等。这些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唐朝。
韩愈回想着前面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心里飞速思考。
他觉得后世这些文章真的挺奇特的,除了描写重要事件,很多时候还要把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甚至是可以简略的对话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
某些内容让他有一种十分繁琐的感觉。
用他们时期的话语可能几百字就搞定了,换到后世之后可能需要上千字。他思考着有没有这个必要。
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写话本小说的作者们就比较习惯这种写法了。
虽然这些人物通讯是写真实事件的,但是他们知道,里面绝对经过艺术化处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比较能吸引到人。
宋老师:“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和讯息接触。时代赋予了新闻工作者一个神圣使命,他们的工作就是研究和掌握包括人物通讯在内的新闻的写作方法,通过新闻来反映社会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和事件。”
接着宋老师讲述了新闻及其价值。
听完,大家对这个古今异义的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唐朝。
李世民品味着新闻、媒体等概念,突然理解了后世的人为什么会知道那么多东西了。
除了书本上的东西,原来他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社会。
之前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他看到有的学生在讨论问题,那些问题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远远超出书本内容了。
不过对于媒体这个东西,他是持保留意见的,没有觉得太好。
北宋。
苏轼看着宋老师展示在课件上的新闻案例,一脸思索。
这其实可以说就是他们这个时期的邸报,可是载体和形式又有所不同。
各朝代的邸报是掌握在官家手上的,一般只在官员之间传阅。民间是禁止发行小报的,一旦被发现私人刊发,将会受到严厉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