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看着后世新闻多种多样的形式,他有点不解:后世把这个权力放给普通大众了吗?

虽然说以民为本,但是如果把新闻权力完全放开,对于国家治理不太有利吧?

即使后世的Z国已经十分得民心了,但一个政府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另外再加上一些外部势力的插手,如果有人想要抹黑当权组织,他们将会不遗余力地大肆撰造浮言,胡乱传播,这种危害还是挺大的。

苏轼有点想不通后世这种模式,加上后世信息传递的速度相比他们这些时期更是惊人,他觉得新闻的管理更难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

清朝。

雍正看着课件上的媒体分类,什么大众传媒、小众传媒,还有什么官媒和自媒体等多种新闻传播模式,也是十分好奇后世的政府是怎么平衡和管理这个问题的。

他看到这些自媒体人讨论的事情范围还挺广的,小到个人的生活,对文化的理解,大到时事甚至政治解读。

尤其是想到后世的人口总量,他对这个问题更好奇了。

宋老师:“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

“人物通讯作为人物报道的一种,肩负着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国家宣传导向、传播文化与价值的责任。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秦朝。

秦始皇认真思考着后世的媒体问题。

其实宋老师说的话是没错的,个人接触的信息有限,如果想要更完整全面地了解社会,让民众对政府产生认识和信任,传媒的力量不可或缺。

但同样的,如果有人想要颠覆政权,把社会搞乱,传媒同样是一把利刃,它的杀伤力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是简单地引导民众的趣味也就罢了,但在引导趣味的时候避免不了夹带私货,端看用的人是怎么做的。

之前秦始皇是想通过愚民的方式治国的,不让普通民众知道更多,可是现在有了直播屏,这个想法自然是要调整的。

即使他们大秦也要有媒体,媒体的掌控权得握在他手上。

唐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世民品味着人物通讯的责任和展现形式,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他们大唐有很多名人能臣,如果把这些人的事迹大肆传扬给民众,尤其是爱国思想,尽量引导大家学习这些人的优良品行,对于国家的治理其实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