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也认清现实了,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强求不来。
他现在要做的事就是“争一保二稳三”,这个词也是从后世学来的。
他发现后世很多词句别看看起来直白得很,好像没什么内涵,仔细思考发现是直切要点的。
接下来高老师讲了瞬时速度的概念,还给大家观看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实验。
虽然高老师讲得很细致,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听不懂。
北宋。
沈括这个本来还有一点物理基础的人都听得一知半懂,要说高老师讲的内容其实不算太多,但因为古代和现代的知识体系相差太大了,一时半会儿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他想:看来只能等后面有时间了再去仔细观看课堂回放了,到时候逐字逐句地理解应该能得到一点答案吧。
还有关于平均速度的测量,他决定自己试着做一个打点计时器,之前他听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已经在尝试了。
虽然可能无法做得像后世那么精确,而且大概率只能是手动操作的,但做为初级研究工具应该还是可以,以后再慢慢改进吧。
之后高老师讲解了几个例题给大家巩固知识点,课堂最后,高老师科普了几个关于速度的小知识点。
高老师:“目前所知,地球上跑得最快的鸟是鸵鸟,它的速度可以达到75千米/小时;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最高速是120公里/小时......”
听到很多动物的奔跑或者游速,观看直播的人感叹,后世的人真是测得齐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测了个遍。
养着这些动物的人打算抽个时间做个测试,想看是不是真如后世所说那样。
唐朝。
李世民听完这么多关于速度的内容,他对比了一下他们这些时期,觉得后世的人在科学上的追求真是精确,把速度算到了具体的一个数值。
想到他们很多时候形容速度都是用“一日千里”“健步如飞”“快马加鞭”这种比较泛化的语言,这样的表述也够他们用了,不像后世那样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他想,应该是发展到后世,他们有高铁、飞机、火箭这样的东西出现,需要更精确的表述才出现的这种计数方式。
当然用数值表达的话肯定是能更直观看出物体在运动时候的快慢的。
高老师:“以上那些都是我们能直观观察到的物体运动,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已知的速度上限是300,000km/s,即光速。光速是指光波或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简单地科普了一下光速,看着那个巨大的数值,观看直播的人脸上都是惊讶:后世能够测出光的运动速度?
他们以前形容光都是用“光阴似箭”这样的成语,感觉箭的速度已经很快了,没想到后世直接测量出来一个具体的数值了。另外真空又是什么东西?空气吗?
这门学科感觉越学越迷惑了呢!
带着迷惑,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