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世民听到武举,有点惊讶。
细想之后他觉得这也是一个选拔将才的方式,但是实行下来肯定没有文试受重视的。
而且想到之前体育课上提到的强健身体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武”的力量还是需要重视一下的。
光搞“文”是不行的。
还有殿试,这个也可以考虑一下。
他这个皇帝也得看看通过考试上来的人才是不是有真才实学的。
另外,让高官主持考试这条也不错,这样无论是参与考试的,还是参与选人的都会更重视科举的。
到时候参与的人更多了,选的人才不就更多了?
李世民觉得自己从子孙后代这里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的,之前被忽视的地方也一下看到了。
胡老师:“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一个不足之处,试卷不糊名。”
秦朝。
刚说完这句话,秦始皇一下就想到胡老师说的这个不足是什么了。
能看到试卷上的名字的话,考官不就好操作了吗?
监考官想在试卷上做点手脚简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杨坚、李世民等人也反应过来了,之前他们确实忽略了这个问题。
胡老师之后说了宋朝的糊名誊录并行制度,这让很多人直呼后人考虑得确实更全面一点。
除了科举制,胡老师还提到了三省六部制。
听完这个,很多皇帝觉得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和科举制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没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就没法有效实行,控制各个机构权力的还是世家贵族。
武周。
武则天想到她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开始出现糊名制度了,只不过没有大面积使用,想想还是得让糊名制普及开来。
这样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选拔考试都能做到公正公开。
隋唐时期想要在考场和试卷上做手脚的官员:。。。。。。看来以后得想其它办法了。
他们还想通过考试往朝堂塞人呢,结果现在后世提醒了他们的皇帝要记得糊名。
以后徇私舞弊的难度和风险加大了,不过想到他们这个时期没有后世那样的监控,他们放心了。
反正这又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想,总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