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农业功勋人物(一)

春秋时期。

齐桓公看了一眼后世的地图,确认了自己的猜想,虽然有一点小差异,但是淄博确实属于自己的国土范围。

他不知道后世为什么要改名字,弄得每次出现地名都要确认一下。

看到一场饥荒带走了百万人,齐桓公直呼“可惜”。

这么多人啊,都快赶上他们齐国的人口了。

他回想了一下这个时期的当政者,好像课堂上没提到,当时新Z国也还没成立,只知道还在打仗。

看到李老早期的经历,各朝代尤其是也有天灾的时期,很多人只觉得感同身受。

树皮、草根他们都挖过,亲人死了一大波,只留下了他们在世上苟延残喘。

同样为了一口吃的卖儿卖女的人盯着那几个字,双眼无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老在高二的时候辍学外出打工。某次意外看到一张公告,是农学院的招生公告,上面写着包餐食,于是他没有犹豫就去报名了。】

西汉。

刘邦想着如果自己也面临如此境遇,能有一个可以供吃食的地方,他也会毫不犹豫就去的。

不过嘛,让他研究农业是不可能研究的,最多就是先去混个饱饭,后面再做其它打算。

就是不知道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去报名的话会不会被人家学校赶出来。

刘邦自己想着,哈哈大乐。

旁边的大臣们看着刘邦喝着喝着酒就笑了,一脸莫名:陛下这是怎么了?这又抽什么风了?

唐朝。

李世民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够朴素的,也挺务实。

人家能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对整个国家和人民有重要影响的人,真是了不起啊!

而且后世的学校给这么贫困的人家提供这种入学机会,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适当考虑一下。

对于有才能的贫困人士可以适当地减免学费,他记得后世的教育法里就有类似的规定。

【李老在学校刻苦学习,对农作物的研究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十分看好他。毕业后,本来他被分配了一个好工作,不过在国家的号召下,李老去西部支援了。】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