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看到这些问题了,但是他回答不上来啊!
大家也看到了,他的题目里面有个“梦”字,里面描写的那些梦幻的意象都是他梦中所见。
他记得他当时好像是喝了一点小酒,在微醺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这都多久了,哪还记得最初是诘问自己还是在藐视权贵啊?好像两者都有吧。
所以后世为什么非得加标点符号,不加标点不就两种情感表达都有了吗?
你们自己加一个标点不是把原本的情感给框住了吗?
思考了一会儿,弹幕上还有人在问,李白想着不回答大家的话好像不太好。
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他高深莫测地在输入框里写道:见仁见智。
期待着李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的人:。。。。。。你可真会卖关子,自己当时写的时候想什么都不知道吗?
有人倒是觉得这个回答挺好的,各人阅历不一样,读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感受自然是不同的。
能理解成什么就看个人了,设置条条框框反倒不美了。
接下来宋老师带着大家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部分古人没发现,他们之前还在吐槽后世这种诗歌的教学方式,结果才上了一段时间课,他们有时也会被宋老师带着走了。
有人在弹幕上问李白:
【太白兄,诗中的海日、迷花倚石这些意象是不是表达了你沉醉、忘我的情感?】
【熊咆、龙吟、深林这些意象是不是表达了你震惊恐惧的情感?】
【太白,请问你这个梦是美梦还是噩梦?】
......
其实李白的很多迷弟迷妹对他的诗有各种各样的疑惑,以前是因为身处不同的时期,无法沟通。
现在有直播屏的弹幕可以利用,这不得把心里的疑惑都给问出来啊。
唐朝。
李白:。。。。。。或,或许吧。
哎,不是。
在写诗的时候,有的东西确实寄托了他的情感,但大部分景象只是直白地表述梦境罢了,没有这么多情感要表达的。
哎呦,他差点也被带歪了。
向来旷达不羁的李白都有点晕了,这样分析下来感觉已经不是自己写的诗了。
而且能够和作者本人交流真是不太好的一件事,其它时期的人怎么有那么多问题要问啊?
他就是做了一个奇幻的梦,当时有感而发而已啊!
他听到一个学生在小声吐槽了:“你做个梦就算了,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诗文?我真不想背。一个早读下来才刚刚把这首诗读通顺,背下来得猴年马月?”
李白:。。。。。。又不是我要求你们背的,怪我作甚?真是冤枉。
杜甫:宋老师对白哥诗文的分析比我还要详尽,惭愧啊,惭愧。
看来自己对白哥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