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提升个人素质难度太大,法律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只要惩罚到位了,那些想破坏社会环境或者不愿意遵守默认准则的人就都能自觉遵守了。
明朝。
冯梦龙摇摇脑袋:“这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啊。看来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的性子都是一样的。”
很多古人听到这里的时候,都在想这难道不对吗?
现实生活中可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和自己无关的人谁会关心呢?
你要说自私,确实也自私,可你也不能说这一定是不对的,毕竟谁愿意一直无偿为别人服务呢。
别人不感恩就算了,甚至还会觉得你为大家做事是理所当然的呢。
宋老师:“这就是公德心被自私心给驱逐的典型例子,这里引出了一个现在很常见的经济概念,劣币驱逐良币。”
西汉。
贾谊陷入思考:“公德心被自私心驱逐,这总结有点意思。”
他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概念有点兴致,总感觉有一点熟悉。
等宋老师讲完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之后,他恍然,这和自己说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正好相通,
人的个人为和货币理论联系在一起说,有点奇妙。
宋老师:“接下来费先生提到了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我们的传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差异。
西洋是团体格局,我们是差序格局。这里他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一个是捆柴,一个是水波纹......”
本来还对这两种方式十分陌生的人听完两种比喻后,大家有点懂了。
春秋时期。
孔子寻思:西洋的社会像一捆捆柴火一样,界限确实分明,看似人人平等,可真的能做到平等吗?
万一捆柴的绳索哪天不小心断了,这个社会是不是就瓦解了?
社会里面的成员连接就断了,难不成又和其它成员组成另外一捆柴?
总感觉这种联系不太牢靠。
华夏传统的社会格局像水波纹一样,界限不算明朗,但收放自如,出问题了还有回旋的余地。
当要也不能说哪种格局就是完美的,感觉各有优缺,只能说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适合什么样的格局吧。
宋老师讲述了文中关于【家】这个概念的中西方差异,听完,大部分古人觉得西方关于家的概念是有点死板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老师:“我们一般推测团体格局发源于相互依赖的游牧部落,而我们是自食其力的乡土社会。不同的格局下,产生的道德特点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