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课。
这节课还是接着讲《乡土Z国 》,这次讲的是《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
很多人对这本书还是感兴趣的,对社会学这门学科也有点兴趣。
宋老师:“在费先生的书中,他是这样说的,Z国传统社会中,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无论是乡下人还是所谓的城里人。
他以以前苏州的一条河为例,住在这条河附近的人经常把垃圾、废水等东西全部往里面一倒,至于河水干不干净他们就不管了。
因为这条河不是他们自己的,是公家的。公家意味着什么,就是可以随便占便宜的存在。”
春秋时期。
孔子觉得这话说得没错,人有私心是十分常见的。
如果涉及到自己的事肯定会格外关注且卖力,如果是别人的事或者公家的事一般就漠不关心了。
这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没毛病,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不太有利了。
人人都这样想的话,谁来管事呢?
所以在个体上他主张要讲礼,提高人的道德水准。
宋老师:“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比方说对待自己家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个利益做到极致,但对待公家的利益可能就不那么上心了。
当然,这可能也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接受的教育有关,因素是多方面的。
就说扩大到整个国家,把国家当作一个整体,我们对自己国家的事肯定是样样都想着做到最好,对待世界上别国的事就不一定了。
其实不说以前,现在的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不过现在为什么我们城市的街道基本上能保持干净?
一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教育下,大部分人的公德心得到了提升,形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二是因为我们有环卫工人打扫,一旦没有环卫工人工作,城市的街道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变成垃圾场。
能自愿去清理的人也会有,但你不能保证人人都会主动清理。
在部分人不愿意清理的情况下,那些自愿去清理的人的公德心又能维持多久呢?
时间久了,他们会不会想:我们凭什么要给你们这些人白白服务?”
战国时期。
荀子心想:不用说,肯定会的。
有人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公德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长时间维持的人都可以称为圣人了。
可是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圣人?
荀子觉得看似是在说卫生的事,其实可以扩大到社会的很多方面。
所以他提倡道德教化,让大家都有礼仪的观念,用礼来限制人。
商鞅:“光靠个人不可能实现的,还是用法律来约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