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呃,评判什么,我说的不对吗?怎么就禁锢人们的合理欲望了?
本人如何不解,胡老师的课还在继续。
听完宋代的儒学,很多人只觉得思想混乱了。
有人觉得我自己的思想挺好的,要维护好社会就该如此。
也有人觉得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能为了维护统治就胡乱编一些东西吧?
有赞同的,有不屑的,个人看法不一样。
胡老师还提到了张载的横渠四句:
“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些年在网络上很火,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横渠四句说出了读书人应当有的志向和追求: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可以说构建起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激荡在很多人士的心里,他们在心里默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春秋时期。
孔子对于张载的横渠四句印象深刻。
他陷入沉思,自己一直想着维护周礼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有点不合时宜?
这句话感觉才是把一个人在世该做的事高度概括了出来,礼,应该随着时代变化才是。
可如今诸侯争霸,又该用什么样的礼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呢?
对于宋朝社会研究得十分透彻的人嗤笑,什么儒学复兴?不就是为了维护某些宗族的利益吗?
不过他们也承认,撇开某些因素的话,某些人提出来的理念还是挺好的。
胡老师:“南宋以后,理学被官方推崇。到了元朝,把《四书》推为经书考试的最受重视的,内容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后面的清朝,康熙还把朱熹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南宋,朱熹有点意外,在想这个康熙是什么人物,居然这么看重自己?
元朝,忽必烈:怎么说呢?我们的大元灭亡和这个有没有点关系啊?
忽必烈觉得后世对于朱子的思想真是褒贬不一,自己只是想找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而已,真是太难了。
清朝,康熙:呃,这不是因为朱熹的理学在南宋时能很好束缚民众吗?自己感觉没什么问题。
讲完这节课,前面朝代的人心情有点复杂,尤其是对北宋的观感发生了一点变化。
政治真的是稀巴烂,很多皇帝真的无能,但其它方面确实好。
好嘛,政治搞得这么差,运气是不是都拿去点亮经济和科技等方面了。
帝王们转念一想,经济、科技难道和政治完全无关吗?也不是。
他们陷入了思考,怎么才能算一个好社会?
这个问题困扰他们,一直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