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仇在乔松的劝说下,毅然决然地上了大秦这艘船。
也不能说他有多理想主义,但在眼下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加入大秦确实是公输家族最好的选择。
更何况乔松那一番劝说确实让他这把老骨头都有些热血澎湃。
事实上公输仇这种已经属于比较务实的那种了,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百家中人而言,乔松的这一番话都属于降维打击。
在礼乐逐渐崩坏的乱世中,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掌握了一定学识的人们构想出种种理想的世界试图令其取代现状,让世人的内心能有所依靠。
儒家说克己复礼、天下大同,道家说小国寡民、鸡犬相闻,农家说君臣并耕、人人事农……
诸子百家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行进,或游说诸侯、或默默努力,尽管他们大多都清楚,那终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们依旧在努力,因为那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世界。
如今,乔松这番话却在现实中挖掘出切实存在的美好,告诉他们世界也许并不需要变成什么理想中的样子——
能够让心灵有所凭依的东西,自始至终都在那里,自三皇五帝至今从未改变。
如今就有一个机会,能够让他们所追求、所研究的东西,与之相容。
乔松当初游历天下时积攒了不少人脉,心里也早有了一份名单,现在随着大秦一统天下计划的推进,他再次游历天下,提出自己的计划一一游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拒绝这份诱惑。
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本乔松选择加入大秦的儒家代表是一位七十二贤的后人,游说的目标也是对方,结果对方来到咸阳时直接给他带来一个大惊喜。
他直接把曾经的同窗——孔子的第九世孙孔鲋,给拉来了,而跟着孔鲋而来的还有七十二贤的其他后人及弟子,林林总总来了近百人。
按理说秦国作为导致周灭亡的最终因素,孔鲋怎么也不可能加入大秦,但乔松那个计划的诱惑力实在是大——
原本来到咸阳,看到这边重刑法吏治而轻道德君子的现状都打算走了,但看到乔松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嬴政的决策,他还是捏着鼻子留了下来。
不为其他,只为能够给后世子孙留下真正的儒学经典。
至此,由乔松主持,百家参与的修书队伍在国师府正式成立,而这也正是乔松之前和嬴政对话时所说的计划。
那就是编撰一本收纳自三坟五典开始一直到如今百家学说,如今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知识的类书,初定名为《大秦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