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百科全书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具体一点应该称为:焚诗书、坑术士。

在一统天下后,为了统一思想,除了骗嬴政导致族谱只剩下封面的方士之外,百家学说中除去医术、农牧等技术学科之外的典籍,大多也一起在这次行动中被毁去。

但乔松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要整合思想,未必要焚毁这么极端——

看后世《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类书的编撰,哪一次不是对思想的整合,掺杂众多私货,将不符合君王心意的书籍剔除在外?

如今正是百家争鸣的余晖,天下初次一统的前夕,未来千百年恐怕再也不会有比如今更加学术自由的时候了,因此乔松向嬴政提议,以修书代替焚书。

历史上嬴政没这么做估计有当时纸笔等技术不发达的因素在,要编撰百科全书恐怕十间屋子都不够放竹简的,但现在显然没这个顾虑。

于是,在大秦一统天下的战争进行时,文化的战争也在悄然掀起。

《大秦百科全书》分为四部:典、史、子、集。

典为上古经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包括如今尚未失传的《连山》、《归藏》等都在其中。

史为正史,自然是从古至今的史书,其中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历史其实神话色彩更重一些,但在这个时代自然是当成正史也归类于此。

子为诸子百家之学,同时也划定了界限,即必须具有成体系的思想或技术的百家之学才能归于其中,前者如道家、儒家、法家等,后者如农家、医家、水家等。

集为文集,天下各种文学作品尽数收纳于此部。

而就像之前说的,《大秦百科全书》的编撰过程并没有那么和平,而是一场战争,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首先,子部之中,诸子百家中多有互相驳斥之言,该如何抉择?

在场众人都明白,秦一统天下已然是大势所趋,如今他们编撰的书籍自然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自然不可能模棱两可。

尤其根据乔松所说,大秦将来会开设官学,并非稷下学宫那样的学术交流场所,而是大秦官方建立的学府,帝国未来的官员想要做到一定的品阶,必须完成并通过官学的课程和考试。

而这本百科全书,将来就会作为官学的教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