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过新年

每日里都有一个主题,在尤厨子热情张罗之下,也就笑嘻嘻一道忙碌准备。小小四合院之中,年味渐渐浓厚起来。

终于到了腊月三十日。因为一行人都是南方人,所以尤厨子不止准备了扁食,还用心整治了一桌席面。又端出提前备下的椒柏酒。椒香性温多子,柏树则有长青之意,在新年饮用也有纳福意头。

因为出门在外,新年规矩也不如在家中那样多。四合院里众人摆下三桌,一道吃了团年饭。

先照例说了些吉祥话,酒足饭饱之后,又一道守岁。早上起来盥洗完毕后,又同吃黍糕,曰“年年糕”,取了谐音“年年高”的意头。

欢欢喜喜迎过新年之后,接着是贺年拜年。时下风俗习惯,上自朝官,下至庶人,皆是连日往来拜年。

陆家父子与张世贤皆是备上礼物去拜访各家生意伙伴。

谢凡则与他们三人不同,最要紧须得到乡试座师高大人与杨大人,以及房师处拜年。

时下风俗,考生只尊两位主考官和直接录取他的同考官为座主。主考官者,谓之“座师”。同考官者,则谓之“房师”。

谢凡乡试座师高长德大人与杨伟大人皆是文坛领袖,也不只做了一次主考,门生故吏实在多如牛毛。若是如寻常百姓一般,人人去他家中拜年,再应酬留饭等等,实在应接不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何况,如此情况的在京朝官不胜枚举。所以高官重臣之间,拜年便更不同于庶民百姓。

京师朝官之间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所谓“望门投帖”之俗,只讲求礼仪形式。

朝中官员多集中居住在东西长安街上。因此在东西长安街上,望门投帖者最多。官员家里门房对于拜年者,也不问识与不识,一律收了拜帖便是。更有甚者,投帖者也不不下马,也不登门,只派家人送门帖。

而谢凡作为新科举人,自然要亲自登门去拜座师。因为初来乍到,谢凡便提前求了王举人指点迷津。

王举人虽不在意会试结果,但也知道新年拜座主的规矩。便指点谢凡与金陵会馆里面几位同乡一道,去投下门帖。礼物倒不必多贵重,太过贵重座主也不会接受,只要帕子四方、书籍一册便是足以。

只是特意嘱咐谢凡不要独自前往,一定要随着常解元一道。因为有常解元这位大才子在,多半能得两位座师亲自接见。

至于谢凡为何不要独自登门,王举人则未曾明示。谢凡也知道些人情世故,闻弦歌知雅意,明白自己独自前往十有八九会吃闭门羹。

初一大早吃完年糕,谢凡便出发去金陵会馆给各位同乡举人拜年。特意带着尤厨子精心预备下的百事大吉盒儿,里头有柿饼、龙眼、栗子、熟枣、年糕、蜜供等甜蜜点心。

谢凡知道南京人往往更偏好甜食,北京城里则口味偏咸口儿。因此特意拜托尤厨子做了一大盒子甜口点心带去。尤厨子颇为得意谢凡认可自己手艺,使出浑身本事,做了老大一盒子精致点心。

南京举子们远赴北京赶考,时至新年,思乡之情正浓。谢凡到了金陵会馆,送上满是甜蜜点心的百事大吉盒儿,果然大受欢迎。

一众举人士子,也顾不得斯文体面,争先恐后大快朵颐起来。常解元亦是其中之一。谢凡见气氛正好,顺势提出想同常解元几人一道向乡试座师高大人和杨大人拜年。

这本也是小事一桩,常解元自然满口答应下来,告诉谢凡,自己一行,还有几个苏州府新科举人约好了,大年初三去给座师拜年,未时自金陵会馆出发,先去高大人府上,再去杨大人府上。因为两位座师宅院都在长安街上,便就一并去了。

谢凡心满意足回到四合院里,又用心写好拜帖,备上礼物只等初三。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尤厨子亦是按照习俗精心预备了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