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省亲

秋水书院的入学考试,杨晨旭,李晋,张子坤三个小子一个没落下,束修一年四2??银子,比紫金书院便宜了一半多。

许多田万家富进了一家私塾,宋毓文哭着喊着不回家,要和哥哥们一起读书,六岁出头会念三字经可以蒙学,先跟着许多田他们去私塾学。

唐敏仪七年多没有见到爹娘,来到府城后,思念之情越来越深,趁着杨晨旭还没开学,一家五口坐上大马车回娘家。

她出生于耕读之家,父亲唐世杰是秀才,在上唐村私塾当夫子,二弟唐亦坷二十五岁已成亲,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六岁女儿三岁,三弟唐亦城十八岁,已经有了秀才功名,准备明年下场考举人。

唐姓先祖曾经是前朝翰林学士,改朝换代后受恩师牵连被革了功名,带着全家老小在吉水安家,当时还是一个小镇,现在变成了吉水县。

原来的唐家村也变成了上唐和下塘两个村子,相距也就一两里地,孩子读书都在一起,彼此沾亲带故牵连颇多,日子过得富裕邻里关系和睦,是永州府的模范村。

唐氏先祖留下遗训,后人可以读书考取功名,但不能入朝为官,可做教书育人的夫子。因此,上下唐村秀才举人三五年就有一个,似乎是为了田地免赋税。衙门也很无奈,家家户户几十亩良田,却收不到多少税粮。

吉水县城外三四里地,一辆马车停在古朴的青砖大宅前,村里老少不觉得新奇,可能是谁家的出嫁女回娘家。

男丁不能走仕途,女儿却可以嫁官宦人家,各家闺女都是当小姐养着的,读书习字女红规矩样样都要学,村塾有专门教授的女夫子。

很多有功名的学子,为能娶到唐村的姑娘而骄傲,杨松林就是如此,十八刚考上秀才,他娘就托媒人去唐村打听,得到的回复是整个村子没有适龄姑娘。好女不愁嫁,人家姑娘不到十六岁不义亲。

两年后唐敏仪长大成人,媒婆立刻上门求娶,双方相看都很满意,亲事很快就定了,因为杨松林要参加乡试会考,婚期几个月。

人生三大幸事,其中有一句叫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杨松林没等乡试放榜,就着急忙慌赶回家成亲,可谓是相当急迫,当迎娶花轿吹吹打打抬进门,中举喜报也随后跟进,杨岭村沸腾了,流水席摆了三天。

“大姑爷大姑姐回来啦。”唐亦坷的媳妇端着一盆洗好的衣服回家,看见马车上下来的一家人,大声朝着院内喊叫。

她嫁进唐家不到半年,大姑姐就随夫君去洪州府铜陵县上任,这么多年没见,仍然很觉得亲切。

唐敏仪抱着急赶出来的娘亲,啼笑嫣然的进了家门,丈夫孩子全然不顾,大舅子唐亦坷赶忙上前迎接姐夫和外甥。

“给岳父岳母拜年了,小婿多年未来拜访甚是惭愧,望二位双亲海涵。”杨松林面对主位拱手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