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就看到工钱高,还一下来四个人,家里的田地荒废了,看你村长爷爷不打断你的腿。”几个邻村的村长熟悉他家的情况,即便家里的女人全都算上,三个劳力根本忙不过来,更何况明年还要种双季稻。
“说你笨是不是不服气?我说过的河西村一对夫妻咋种九亩水田的忘啦?农忙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两个月,请短工呗,人家这里去年就用牛拉犁头收番薯,人跟在后面捡快的很,要是再用犁耙整平旱地,我的个娘欸。这得节省多少劳力啊!”薛良说着说着发出感叹。
“我村出五个长工。”“我村出六个长工。”“我村子近可以出十个。”“不行,得分匀了,一个村规定出几个。”这会的长工成了香饽饽,村长们争抢着要多出人。
“我是青云镇过来的,虽然一趟要走三个多时辰,但也要派两个人来做长工,主要是想学学这里种田的一整套法子,不怕大家笑话,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就没想过咋样才能又快又省力气,还能多打粮食。”这位村长的话说到了所有人的痛处,是啊,他们咋就不会想些轻省的法子呢?
就这么短短的一段路,长工的人数落实了,每个村出两个人,刘华强也争取到了同等名额,河西村的劳力有限就没有参合。
“今天大伙儿在雨中抢粮食都累的很,下午把田里的稻草搬进竹林坊的院子,然后去库房那边领工钱。”王春生做事情考虑的很周全,整这片田时在竹林坊的围墙上开了一道大门,门口留了一块场地连接村道,以后马车拉货可以从这里进出。
“那点稻草一会就收完了,这么早收工咋好意思,派些人去犁田吧?”都是些实诚汉子,拿人家一天工钱就要做一天的事。
“大少爷说这段时间大家都很辛苦,除了晚饭多加两个个馒头,每人还要给两斤粉条奖赏,青云镇和青山镇的人路远,安排牛车送你们,来做长工的歇息一天,后天刚好把牛车赶回来,附近几个村子的长工明天就要来犁田。”
“大少爷真是仁义。”还以为提前收工肯定没有晚饭吃,人家还多加了两个馒头,这些天家里人都能吃到带回去的白面馒头,尤其是孩子们可高兴了。
青山镇的一位村长把王春生拉到一旁小心的说:“王管家,我那里的土地大多存不住水,番薯的收成比别地的要多些,卖到这来实在是路太远,能不能请大少爷也去我那建一家粉条作坊?”
“我等会就去请示大少爷,说不定今天就会派人跟你们一同过去看看。”王春生知道大少爷的粉条推广计划,这么好的机会应该不会放过。
天天回家的短工,每人都会带个小布袋放在身上,就是为了装当作晚饭的馒头,今天是六个个,一手拎着鼓啷啷的布袋,另一只手拎着粉条,腰里揣着几百个铜板,男男女女成群结队,说说笑笑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好不热闹。
青山镇和青云镇的人本来安排六辆牛车,可几箩筐馒头和几十扎粉条就占了半车,只能再多派一辆。杨银根刚好同着过去看看,若是条件合适很快就会有一家新的粉条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