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好之后,他表示自己为收到对方的信感到意外且惊喜。
解释了一下关于英吉利革命史的经过,徐真保证会尽快把后续的内容寄去香港。
夏瑜已经把他关于英吉利革命史的讲话整理完毕,只要让人誊抄一份,就可寄给黄轸先生,这并不难。
比较难的是信件留在最后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描述得有点长,总结起来就是一句简单的话:完全以利益的眼光去分析历史,是不是太过冷漠,低估了人性和情感的影响?
这个问题有些抽象,所以不好回答。
徐真思索了许久,结合后世的见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说明了个人情感和利益对于历史的推动关系。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代表了不同的人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的争端不是个人的争端,而是不同利益的争端。
这段历史非常适合用来说明不同阶层的利益是如何驱动历史发展的问题。
徐真具体分析了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几家各自代表哪些群体的利益,在彼此争鸣之下对中国思想观念,以及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
之后,他又论述了诸子百家的衰亡过程,以及在衰亡过程中,这些学派有过哪一些挣扎,以说明个人的情感和所谓的人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徐真没有说什么太过高深的理论,这一切都建立在他所学过的历史书籍的常识上。
写完这段话之后,徐真仍然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又写了一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内容去佐证自己的说法。
在这里,他没有详叙。
以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要是详述的话,可能几十页信纸也写不完。
只要以他的分析方法对法国大革命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当时各阶层的复杂的利益诉求,以及心怀高尚情感的个人是如何影响历史的发展。
其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比起英国更为曲折,更具冲突性,以法国大革命举例,能够更好地回答黄轸先生的问题。
黄轸先生第二个问题是:假如动机完全是由利益驱动,那么为什么有些支持清廷对自身更加有利的人会支持革命?
这个问题不仅抽象,而且问得太过宽泛。
如果想要对这问题进行详细而有说服力的回答,最好的方式是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再结合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但是徐真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所以他就只能结合自己的见识,对之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想了许久,徐真才敢动笔。
他将黄轸先生所说的这类人分成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