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出自投机心理。
他们看到了清廷衰颓,便想通过支持革命活动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一类人看到的只有利益,无论是革命还是清廷,只要支持哪一方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支持谁。
徐真在最后提醒黄轸先生要小心这样的人。
写到这儿,其实他心中想到的是袁某人。
倘若他最后不是因为称帝,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而是把支持革命的面具一直戴到身死那一天,后世的史书对他的评价肯定不会低。
所谓论迹不论心,倘若他能看清天下大势,而克制自己的野心,不去做那白日梦,那徐真也认为,在他盖棺定论之时,理应给他更高的评价。
第二种是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对于满清朝廷的封建统治大为不满的人。
这一类人通常经历过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习惯于西方的思考方式。
满清的统治,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异族的压迫。
第三种是出于民族大义,而不得不反清。
这一类人看清了满清的懦弱无能,也看清了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便想通过革命而推翻清廷,以振兴我中华民族。
这一点不需要多说。
黄轸先生自己就是这一类人。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父亲是晚清秀才,为黄庭坚的后裔。
黄轸先生自小熟读经史典籍,在光绪二十二年考中秀才。
在学院深造期间,他不仅热衷于学习各课知识,也热衷于阅读与西洋革命史相关的内容。
除此之外,他还对西方一些启蒙思想家尤其感兴趣,比如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个时代叫做《民约论》的书籍,黄轸先生就认真地研读过。
可见,黄轸先生对西方文明有不浅的认知。
光绪二十九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略中国东北,黄轸先生与两百多同学组织抗俄义勇队以抗击沙俄。
在抗俄活动中,他看清了满清的腐败与无能,认为中国的大局已经败坏到了极点,只有施行革命,才可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因此,黄轸先生不仅是第三类人,也是第二类人。
想到这儿,徐真看着自己在信纸上写出的三类人,心中对于自己所写的这些内容有点不满意。
人的动机都是多元化的,每个选择都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