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学兴盛的历史意义,一个人的盛世与王朝的盛世

事实上,工与商,其实是一个整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有强大的工业,才能满足本国老百姓的需求之余,还有剩余产出,对外通商!

大唐能将外夷的钱赚来,能让商者通达,农者富足,所以才叫盛世!

如此,大唐才有诗万首,词千曲!

大唐的文学兴盛,其实只是盛世的果实,而非起源!

文学的兴盛,只是表象,而没有引起人才思维的改变,更加不可能带动社会的发展。

文学兴盛若斯,竟然只停留在文字之美,沉迷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之美,而未有人走出笔墨,升华工农,实属可惜!

所以,大唐的兴盛,不可长久!”

张山风深感赞同:“因为兴盛,才有空间和时间去吟诗作对!

否则,如同夏商先民,吃都吃不饱,拿什么吟诗作对呢?

然而,吃得太饱的大唐,却将精力用于诗词,实属走偏了!”

朱佑樘点评道:“走偏只是表象!

本质在于,大唐文学的兴盛,仅仅只是产物!

唐诗,虽然华丽,却也只是被拿来用作消遣和娱乐攀比,而非类似百家争鸣那般,转化为治国,强兵,富民,更加没有催生工农业的改革!

不过是落魄士子的唉声叹气,亦不过是风流文人的风花雪月,再或者就是无聊者的顿悟感慨,不过尔尔!

诗仙剑艺不凡,终究只是谪仙。

诗词再如何华丽,依旧救不了一个王朝!

文学的兴盛,带动思维的飞跃,用于科技探索,实现在工农科技,才是正道!

所以,大唐的兴盛,只是商业的兴盛,文化的兴盛只是点缀!

大唐没有将其转化为农业之盛世,更触及不到工业之盛世!

如此盛唐,羸弱不堪,不足一哂!

哥可以断言,就算没有安史之乱,就算没有内部矛盾,也最终会被戳破。

虽富强而不思更强,量变而不思质变!

唐之灭亡,错的不是一个人,一个节度使,或者一个君王,又或者一个女人。

大唐错的是一个时代!

错的是国之富庶让文学兴盛,然而文学兴盛,却没有反哺国之富庶!

最终文学的兴盛,不过是沦为纸醉金迷,华丽的玩物罢了!

这就相当于无水之浮萍,其花再怎么绚丽,然而在内忧外患面前,毫无抵抗之力,一击即破!

终究,盛唐不过尔尔,昙花一现罢了!”

朱佑樘的语气,充满了对盛唐的不屑,以及无尽的感慨。

听懂一切的张山风,似乎打开了一扇窗。

从这扇窗看盛唐,除了感慨盛世繁华,除了惋惜盛唐短暂。

此刻,他也与朱佑樘一样,对这个号称王朝巅峰的大唐,多了一分不屑。

如此也敢称盛世,配吗?

甚至,还不如诸子百家的春秋,至少那个时期,科技是进步的!

张山风知道,朱佑樘说的没有错。

富庶王朝孕育了文学兴盛,然而如果文学兴盛沦为了玩物,没有形成科技进步,结果不过就是虚假的,昙花一现的盛世!

这种盛世不长久,不要也罢!

张山风似乎悟了:文学的兴盛,可以带动的诸多奇思妙想,通过文字和图画记录!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彻底的释放了人的想象力,解放了思维,让许多超越时代的想法凭空冒出。

于是,有人看见水蒸气顶着水盖上下跳动,就想着能否利用这种方式,完成固定的上下跳动的工作,于是就诞生蒸汽机,于是就有了工业革命!

文学的兴盛,其历史意义,不在于写了多华丽诗,写了多豪迈的词,更不在于写了多凄美的小说,多感人的戏曲。

其意义在于:思想的解放!

但是,这种解放有极其不确定性!

于是,唐人去写诗去了,宋人去填词去了,清人更离谱,又回去骑马射箭了。

这种挖空心思的,在文字本身上面做文章,其实已经陷入了误区,待富庶不在,盛世过去,留下只是一堆空壳文字,和一串感慨。

如今,朱佑樘如此热衷于图书馆,本意就在埋下这颗种子。

控制图书的种类,加速刺激人才的思维,待萌芽之际,大明将腾飞!

……

眼见张山风悟了,朱佑樘欣慰笑了,两人对视而笑。

原来,寿哥追求的盛世,从来都不是那群文官以为的盛世!

……

此时,萧敬领着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带着一帮侍郎和郎中小弟来了。

很明显,户部也不愿出钱!

既然有人冤大头来了,张山风乐得开溜。

他不信,朱佑樘能说服这帮儒家官员。

想让户部出这么大一笔钱,礼部完成史无前例的恐怖工作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一字记之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