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封信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着重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待效应。
简单点来说,这种期待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心理暗示。
孩子是不辨善恶,不知什么是好坏,不清楚自己在干的是好事,坏事。自然也不能就这么定义为好孩子和坏孩子。
这个时候就需要期待效应发挥作用,就是用正面的夸赞与奖励,激起孩子心中对好事发生后的期待,从而慢慢将一个懵懂的稚子教育成一位好人。
当然,期待效应也可以反方向利用……
一位期待邪恶成果的孩子,自然就会变成一位“坏孩子”。
艾达表示,杰克的思维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在画界崭露头角,却对童年玩偶的念念不忘,想事单纯。在社交时,无人搭话的沉默寡言和有人搭话的面面周到也形成鲜明对比。
人格分裂会产生彼此独立的人格,可无论是白天尊师重道,绅士体贴的好孩子,还是夜里疯狂残忍,手段血腥的坏孩子,都认同,并使用杰克这个身份。
艾达猜——在杰克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时,因为无人干预,他对善恶的界限出现模糊,产生了两种矛盾而互相纠缠的想法。
而期待效应,似乎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但不知为何,却是把他往为恶的方面引导。
可杰克的善念非常顽固,怎么也不肯就此堕落。
一来二去,冲突的思绪走向不同的极端,逐渐切割。
然而,无论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他们都不是完整的杰克。而是本应成熟的,三观明确的杰克所割出的半身。
所以,他们都是杰克。杰克的病症不在于脑部病变,而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
爱丽丝沉默看完,捏着信纸——艾达的话,有点难懂,又有点好懂。所以,杰克没精神病?甚至可能比一般人还聪明些?
两种人格其实是童年没被明确定义下的善恶越发割裂?原本在成长中消失的恶在反向期待效应的作用下逐渐膨胀?
爱丽丝抬手掐了掐眉心,勉强理清楚艾达对杰克的评价后,逐渐明朗的思绪转到艾达回信的最后那段——
【好孩子不是完整的他,坏孩子也不是完整的他,不过是人性中的纯白与纯黑。但是爱丽丝,这个世界,乃至每件事,每个人,都是灰色的。】
【想解决雾中怪人的事件?要么在纯白的配合下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关一辈子。要么,找出谁在“奖赏”他的恶,让纯白接受纯黑,化解纯黑,完成迟到的善恶教育。】
【我要提醒你,如果你要选择后面一条路,不要小看纯黑的人性,千万注意自身安全。】
【恰好你问我在伦敦的人脉,我决定给你介绍一位女士……】
爱丽丝摩挲着信纸下方的名字,喃喃道:
“艾达,你真是送了我一份好大的礼物,帮我凑齐了最后一张手牌。”
“21点,完美的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