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播种

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一些农事谚语,明前摘茶明后浸种,意思是清明前开始摘茶叶,清明后浸泡稻种,具体要后多少天不知道。还有一句话叫清明开火天,就是过了清明天气就变得炎热起来,地上的庄稼长的快。

竹林坊的所有人聚在一起讨论播种时间,王春生从小生长在京城郊外,播种时间要到四月初;周子财几个是洪州人,不到清明就下种,不敢不急两季稻子收仓,这一南一北的差异有点大。

都是一些下人,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替她拿主意。“我决定明天就浸泡种子,争取种上两季水稻,现在去镇上多买几个大盆大桶,就是粉条作坊用的那种,泡完种子作坊刚好用得上,再把粉条作坊用的也拉过来。”

她穿越到这里快一年,气候特征也有个大致了解,算不上太冷四季分明,和她前世的生长环境差不多,种两季水稻应该没问题,种植方法完全照搬后时代的成熟经验,至于别人的看法不去管,自己的产业自己做主。

洗种子去掉杂质,不能马上下沉的赶紧捞出,热水温度不好掌控就亲自用手试,四五十度的水温会感觉到烫,小时候看爷爷泡种子还学样子伸手试温,烫的哇叫赶紧缩回,奶奶心疼的要紧,爷爷却在一边乐呵呵的笑。

这样泡过的种子还能发芽吗?在一众人疑惑的眼神注视下,乔景妍不得不解释,温水泡过的种子发芽快,而且出了芽的种子在田地里也好成活。

竹林坊的人累了一天,终于将所有稻种浸泡完,之所以没有请外人帮工,就是不想解释太多,更不愿意听到老农们质疑的话题,其实这想法只是躲避了两三天,当稻种播洒到秧田时,几乎成了河东村人的笑话。

徐村长听说他们现在就要播种赶了过来,看见院子里摆满了大盆大桶,面上盖着厚麻袋,还能说些什么?

“大少爷,我过来想问问你有没有稻种多,村里大半人家到现在都没买到种子急得慌,若是有就卖一些给他们。”县衙多的种子都被王春生买走了,几家粮铺的种子又有限,一时增加这么多水田稻种肯定不够。

“可能会多一些,到时候再说吧。”准备七千斤稻种就留了很大余地,唐村收粮种时,因为唐亦坷的一句话多凑了一千二百斤,王春生觉得多了总比不够好,想着还有河西村那么多田可能用得上,就全都收了,可这一时没注意全浸泡了,还怎么卖?

乔景妍看出了徐村长的疑惑,王春生说过他们是在立夏前育种,秧苗长到五六寸再插秧。“舅老爷,我准备种两季水稻,所以下种时间提前了些,没买到粮种的可以和我一起种,到时候每亩给我三十斤谷子抵稻种,你觉得咋样?”

三十斤谷子能卖二百一十文,稻种的本钱加运费差不多合三十五文一斤,一亩田需要五到六斤,去掉杂质和不能发芽的再育成秧苗,用三十斤谷子相抵估计要贴本,不计较这么多了,都是些穷苦老百姓。

徐村长听说现在播种能收两季,后面的话都没听明白就满口应承。“好好好,我回去告诉大家想种两季的现在就浸种,对了,浸种有啥讲究啵?”

王春生做过一遍讲述起来也很顺溜,就在徐村长准备离开时,乔景妍又叫住了他。“舅老爷,我们是直接把稻种撒到田里,不需要插秧这道工序,所以水田要平整,三四天后就要下种子,有杂草的尽快清干净。”

村民大多数都在整晒谷场修路,水田耙过后浇了肥被水养着,按以往的播种时节还要过个把月,一般是插秧前才会整好。徐村长一点都没有怀疑播种方式,立刻把这个消息转告大家,带着他们一起种两季水稻,这是多大的好事啊。